您当前位置: 汽车供求网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钟师:车企的社会责任和操守要能“闻得着”
相关专题:人物访谈 发布时间:2013-03-01
新车导购:今年一、二月份“灰霾”肆虐,覆盖到东北、华北、华东到中南诸省,人们无处遁隐,只能“乌烟瘴气”笼罩之下同呼吸、供命运。中国正在为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付出巨额的环境代价,还得重复发达国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前所遭受的环境“二茬罪”。汽车尾气排放虽不是灰霾的元凶,但也贡献了约20%的污染源,车里车外的人们都得承受环境污染的威胁,这点人们都感同身受。除大气污染之外,室内和车内的空气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引起政府部门、环保机构和社会人群的关注。

今年一、二月份“灰霾”肆虐,覆盖到东北、华北、华东到中南诸省,人们无处遁隐,只能“乌烟瘴气”笼罩之下同呼吸、供命运。中国正在为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付出巨额的环境代价,还得重复发达国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前所遭受的环境“二茬罪”。汽车尾气排放虽不是灰霾的元凶,但也贡献了约20%的污染源,车里车外的人们都得承受环境污染的威胁,这点人们都感同身受。除大气污染之外,室内和车内的空气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引起政府部门、环保机构和社会人群的关注。

汽车排气管导致的尾气排放问题在国际上受到各国政府和立法机构关注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各项法规臻于完善。对于车内小气候环境问题的关注仍是一个新课题。随着中国新车销售量连续几年稳居世界第一,汽车保有量过亿辆,车内空气环境问题涉及到上亿人群,就不是件可漠视的小事。为此在2012年,国家环保部和标准委发布实施了我国第一部《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并于去年3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大气环保没有隔出的“单间”

我国已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但对车内空气环境的环保法规存在空白。令人遗憾的是这部《指南》在现阶段只是向行业和企业推荐的测试技术标准,对车企和后市场服务企业没有任何约束力,按照环保部科技司标准处官员介绍,希望引导汽车企业和汽车装饰企业能够更加关注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对于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车企,应该能达到引导的目的;而对于唯利是图或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车企来说,无疑会鸡同鸭讲;对于绝大部分从事车内装饰的小企业来说更是对牛弹琴。如果不尽快根据《指南》出台对应的强制性技术法规,那么随着每年汽车保有量巨增,无数的驾驶者和乘客都要继续蒙受着有害物质挥发性大的原装和后装内饰对个人和家庭成员健康的损害。

环保部有关官员最近在行业会议上谈到该部正在拟定相关配套政策,将来达到《指南》标准的车辆能够优先进入到政府的采购清单。这种决策思路是应受到公众质疑的。因为实施环保标准的宗旨是“以人为本”,这个“人”的定义涵盖本国全体国民和出口产品消费国的国民,沃尔沃汽车提提倡的“以人为尊”也是指它的品牌产品的所有消费者,环保政策的决策者何以能够“以官为本”或“以官为尊”?政府公车采购量对于年销量仅为很少的份额比例,任何环保政策出发点绝不可能以少数人的利益为本,以“官车”和“公车”的环保优先是管理部门的认识偏差或政策误导。

车企要立“牌坊”必先“洁身自好”

汽车行业和大部分车企至今为止对涉及到车内空气质量的话题尽量退避三舍,因为业内都明白,要极大改善车内空气质量,车企就得从配套部件与材质上选用环保效果好的供应商,这势必要增加车辆的综合制造成本和引入更先进和成本更高的改进技术。在自主品牌普遍面临着消费市场严峻的价格竞争和品牌溢价能力弱的情形下,让车企主动和自愿去增加改善环保带来的成本是相当困难和难以为续的,企业处于“利己与利他”之间摇摆困境。这种涉及到公众健康利益的大事在光靠市场因素不能调整的情况下,只能靠政策和法规去调整。一旦实施严格的车内空气环保法规后,所有的车企产品的制造成本都有一定的叠加,车企或者从总成本中自行消化,或者通过增加的成本向消费者转移,汽车的安全和环保性能提升必然带来购买成本的上升。消费者也必须承受这种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车企不能出于成本竞争压力的借口向消费者提供不安全和不环保的产品。

  动态次数: 1335     来源: 车讯网
本文关键字:
法律声明: 一、本站的所有信息均来自第三方或网友发布,不作任何商业用途(除签约外),在网页上的所有信息本站不另作声明、也不作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或可靠性,网友在浏览时敬请自主识别把握,慎重对待,本站不负任何的经济纠纷责任和其他任何知识产权及肖像权属等责任; 二、如本站内有涉入不良信息、或者有侵权之类信息的,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处理,本站在收到举报人有效证明证据后会及时删除或屏蔽处理。本站联系电话:0086-15313206870,或直接发至邮箱:523238820@qq.com,发送邮件后请电话本站补充落实,以免误时误事。本站举办单位:浙江水大科技有限公司真诚感谢您的关注,谢谢!
转发分享得红包